故事志 > 生活 > 正文

​《档案》揭秘电影《集结号》里谷子地的原型是谁?如何为战友正明

2024-10-14 16:39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档案》揭秘电影《集结号》里谷子地的原型是谁?如何为战友正明

吹响“集结号”的真实“谷子地”——顾理昌

在电影《集结号》里,连长谷子地的一连兄弟,在经历里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后,只有他自己一人活了下来。可是,后来他却发现,连里那些牺牲的弟兄,竟没有一个人算是烈士。都成了“失踪者”,他为死难弟兄感到委屈、愤怒。他一心要为他们讨个“说法”,证实他们都是革命烈士。奔走10年,谷子地终于为弟兄们讨回了说法,飘雪的荒原上,有一座嵌着红色五角星的坟冢。谷子地站在坟前,他终于听到了那通集结号,证明他和牺牲的兄弟们是战斗英雄的解放奖章已捧在他的手中。

在电影《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对战友的深情令观众感动不已。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位老战士为了牺牲的战友,走过了一条更加艰难的追认烈士之路,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顾理昌。

2001年清明节,顾理昌回到老家江苏省海安县老坝港镇,当地的烈士陵园今天在这里举行落成典礼,他受邀前来参加典礼。没想到,这次行程,改变了顾老今后十余年的平静生活。

烈士陵园建于老坝港镇西北郊,迎面是一座高达23米的烈士纪念牌楼,园内有4米宽的人行道。路旁花草飘香,周围栽满苍松翠柏,环境幽静肃穆。进入陵园后,一块高2.5米宽1.5米的巨大石碑映入眼帘。在阳光的照射下,镌刻着“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的金字显得更加熠熠生辉。这是顾理昌约着山东的一位同乡老战友,以个人名义出资从山东选购的名贵石料制成,还特意在北京请书法家题写了“敬献老坝港革命烈士陵园”,再用卡车专程运回故乡,矗立在新建的陵园之中。顾理昌仔仔细细的观察着陵园里的一草一木,这座陵园能够在这里建立起来,凝结着顾理昌的巨大心血。而这一切,源于1988年的一次回家之旅。

1988年,顾理昌决定带着老伴回老家过年。这一年,他终于有时间可以回到老家去看一看了,夫妇两人高兴的踏上了南下回乡的列车。

列车驶入海安县,窗外的风景从陌生渐渐变熟悉,顾理昌那遥远的回忆也从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

顾顺昌1925年出生在江苏海安老坝港乡顾陶村一处普通农民家庭,在村子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愉快童年。但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打碎了顾理昌平静的生活,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战争,在上海制造第二次上海事变开始,陆续有难民逃难到顾理昌的家乡。12岁的顾理昌从几个在上海做工跑回老家的叔叔嘴里,第一次听说,日本鬼子来了。还听说日本鬼子杀了很多人,南京已经血流成河。不久后,家里的大人也不许顾理昌再随便上街了,他被关在家中隔着窗户缝,看到了传说中的日本鬼子,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从村里的马路上列队通过,大人们说日本鬼子来扫荡了。对侵略者的恐惧和仇恨,就这样深深地扎根在少年顾理昌的心中。把这些侵略者赶出家乡,赶出中国,成为了顾理昌的理想。

随着火车进站的鸣笛声,顾理昌终于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虽然环境已不再熟悉,回家的心情却更加急迫。

回到村里后,附近的老人和远方亲戚都来看望顾理昌,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心的聊着天,回想着过去的战斗岁月。

抗战时期,苏中抗日根据地是最深入敌腹心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这里的抗战形势非常残酷。1940年,陈毅、粟裕曾率领新四军在老坝头(即现老坝港镇)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在少年顾理昌的眼里,跟着新四军,不仅能上阵打鬼子,而且新四军官兵说话和气,不打骂百姓,是为穷人做主的军队。11月,浒澪小学成立了儿童团,在这里读书的顾理昌成为儿童团团长。从此,拿起枪投入抗日战场。1941年秋天,日伪军开始大扫荡,占领了苏中所有县城和集镇,顾理昌的家乡也成为敌占区。明里,他是顾庄小学的老师;暗里,他是浒澪乡的党支部书记。白天教书,晚上联络支部党员,收集情报,贴抗日标语。后来小学被伪军拆了去修碉堡,顾理昌也成为浒澪乡农抗会主任,发展党员,进行游击战。此后历任乡党支部书记,区委宣传和组织科长,直至区长和区委书记。他和战友们一起消灭汉奸,打击日军清除日伪军在乡间布下的眼线。顾理昌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而他的许多战友都没能看见胜利的那一天。

跟老乡们聊完天的当天下午,顾理昌就急匆匆的蹬着一辆自行车赶奔县政府。原来,老乡们在和顾理昌聊天期间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老乡们说:咱们老坝港镇是革命老区,革命烈士很多,可是到现在,却没有一个烈士陵园,您是从这里走出来的革命前辈,希望您帮助解决此事,让后人们都能记住这些牺牲的烈士。

亲身经历过生死战场的人最能真切的感受到眼前的和平多么的来之不易,这是牺牲剩了许多年轻宝贵的生命才换来的,如今连个纪念英雄的地方都没有,顾理昌听了也很着急。当天下午,顾理昌就骑车赶往县政府。

在未来十几年的时间里,这条乡间小路见证着顾老渐渐从骑车变为步行,变成拄拐,最后变成坐轮椅,不变的是对牺牲战友的那份感情。

顾理昌满头大汗的赶到政府见到了领导,却并没能得到满意答复。镇政府的领导对这位革命前辈的提议非常赞赏,但他们却有自己的困难,主要是经济上面有心无力,无法承担建造陵园的费用。

回到北京后,顾理昌并未放弃。他多方筹措努力,在他的努力下,老家上级政府海安县决定出资十余万元,再加上老坝港乡政府和热情群众三方一起,共同出资建设烈士陵园,并由专人督办建园事宜。1997年,老坝港镇烈士陵园的工程终于顺利展开,顾理昌精心制作了石碑送往家乡。

2001年清明节,顾理昌再次回到家乡,参加烈士陵园的竣工仪式。在揭幕仪式上,顾理昌以自己在老家战斗的经历,作了精彩动人的发言。顾理昌原本以为完成了自己和老家人民的心愿,烈士们从此受到庄重祭奠。可没想到,却成为了顾理昌的一大心结。

烈士陵园活动举行完,顾理昌走入陵园,仔仔细细的观看每一座墓碑,可是越走他心里越慌,石碑上的名字很多他都熟悉,那都是和他出生入死的弟兄,可是还有许多人的名字怎么找不到呢?他初算一下,至少漏掉了20多位烈士。他询问政府部门,得到的回答是:无法证明那些战友也是烈士。

战友的牺牲仿佛就在昨天,现在要纪念烈士,却遗漏下那么多弟兄,顾理昌无法接受,一次圆梦之旅,就这样成了顾理昌漫漫11年追认烈士路的起点。

回到北京后,顾理昌辗转难眠,他努力地回想着当年一幕幕战斗的画面,那一张张牺牲的面孔清晰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顾理昌后来把每一名战友的事迹都记录了下来,编成了回忆录《耄耋回首往事》一书,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那些英雄的事迹。

“李胜兰,一名小脚女村民,成为旧场乡情报员,1947年5月20日去侦察敌情被敌人抓住,连着捅了她8刀,连哼都没哼一声,牺牲在回家的路上;吉根福,民兵队长,被敌人抓获后用泥浆活活呛死。顾怀友,执行任务时被国民党抓获,连刺9刀而死……”

这些烈士有的是顾理昌动员参加革命的,有的还是他的前辈或上级,没有这些人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老坝港,他知道这件事很难,可再难,还能难过那些残酷的战斗岁月吗?

日军对海安县大扫荡期间,顾理昌被查出来是共产党员,有一次,顾理昌正在一位老乡家,伪军突然闯入,老乡急忙把顾理昌藏在床下,敌人用刺刀在床板上刺了好几下,几次差点就扎到他。后来,日伪军将他家的5间草房尽数拆毁,还好全家老小都不在屋内。此后,顾理昌一家只能靠着乡亲们的救济,东家躲一天,西家藏一宿。

日伪军并没有就这样放过顾理昌,1943年,日伪军一个排奉命抓捕顾理昌,那时顾理昌已经不在家住。日伪军搜寻无果,气急败坏,便将顾理昌的老父亲拖到田地里砍了7刀泄愤。

看着家人为自己蒙难,看着战友们接连牺牲,顾理昌也曾对抗战的前途有过怀疑。但在稍有犹豫的时刻,他想起了粟裕师长对他讲过的话。

那时,新四军中大名鼎鼎的副司令员粟裕就住在顾理昌所在的顾家庄邻村。1941年春天里的一天,顾理昌有幸见到心目中的英雄。

“师长好!”顾理昌冲粟裕九十度鞠躬。粟裕知道顾理昌,走过来,摸了摸他的头:“好!好!你年岁小,好好进步,将来不可限量。当前我们要军民团结,抗击日本,你是党员了,要战斗到底,将来建设新中国。”

16岁的顾理昌原本就想近距离看看偶像就行,没想到粟裕不仅知道他,还走过来跟他说话鼓励他,顾理昌激动地回到家,仔仔细细又把粟裕说过的话一字不差的抄了下来。在未来腥风血雨内心徘徊时,这个场景,这几句话让他坚持过来,走到了最终的胜利。

在残酷的战斗岁月中,这么多战友牺牲了,顾理昌幸运的活下来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战友们的事迹告诉后人,他绝不容许那些兄弟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

时年76岁的退休老人顾理昌决定为战友们正名。抗战时,顾理昌是区长,管着8个乡有7个据点,当时的情况,只有他最清楚。虽然顾理昌是退休的老干部,但他却没有想图省事甩给政府去解决,而是决定自己进行调查。

由于年代久远,抗战时期的行政区划到如今经历多次调整,档案资料缺失严重。而且战友牺牲的时间过去太久,其亲属大多已经去世,有的很年轻就牺牲的,甚至没有留下后人。顾理昌的证明工作只能寄希望于走访烈士健在的旁系亲属,或从“三老”处下手。 所谓“三老”就是老干部、老党员和上年级的群众中搜集材料,他们是最有可能了解当时情况的人。这些人大多数住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从2001年开始,在海安县的偏僻农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四处寻访的身影,每到一个地方,三老讲,顾理昌在边上记,记清楚后让三老在上面签字盖手印。

经过仔细查找,顾理昌找到了24名战友的档案。他把自己所了解的烈士基本情况,写成了材料,随后找到县政府领导,言语恳切的对他们说,烈士陵园建起来了,非常不容易。可是那里面有很多缺失的烈士。请他们对自己调查的烈士尽快一一查证,予以确认后补进名录。 一定要补齐当地所有烈士,让后代知道他们、怀念他们。

顾理昌原本以为,把这些档案交给政府,战友的名字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刻在纪念碑上,但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

回到北京后,顾理昌迟迟得不到老家政府的答复,几次询问补的情况也得不到答案,顾理昌只能一次次从北京往老家政府跑。那时候交通不便,从北京到老家跑一个来回要四天的路程,一个70多岁老人就在火车上吃睡。时间、体力、金钱对一位退休老人都是巨大考验。

镇里领导劝顾理昌,您那么大岁数,为这件事已经操了不少心,已经刻上去的烈士也有了代表性,不用再追认了。还有一些干部对这个执拗的老头开始不冷不热起来,有的推辞说:“对不起,还有事。”有的干部半途退场,夹着包一走了之;再去拜访,一听是顾理昌,“领导”们个个儿不在办公室。顾理昌却不管这些,他一级一级地跑政府寻求解决。70多岁的老人家说到动情处,常常泪洒会场...

见到顾理昌如此执拗,乡里让顾理昌的一个在机关当秘书远房亲戚,去劝说顾老。都是一家人,关起门来,这位倒也实在,说出了县里和乡里为何总是推三阻四,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字“钱”。老家政府的经费本来就不富裕,为了建陵园已经花了不少,如果再追认烈士,那么随之而来的要救济、要补助、要照顾就会没完没了,谁拿得出这些钱呀!

顾理昌闻听,勃然大怒:“为啥怕家属找?难道那些烈士的命不值钱吗?!”看见顾理昌的反应,亲戚也只能摇摇头走了。

时间就这样一晃过去了五六年,顾理昌这时已经81岁了。在这期间,顾理昌上访了五级政府,往返北京江苏老家十四趟,行程两万三千多公里,向各方面写信四十封,打电话的长途卡用掉了近30张,追烈所存资料有半米高,可追认烈士却一直没有进展,2006年,陪伴顾理昌50多年的老伴又去世了。一系列的打击,让顾理昌的情绪跌落到谷底。

在2006年春节,在这个阖家欢乐的日子里,顾理昌把大女儿叫到一边,让她帮忙,自己录下了一段录音。顾理昌讲述了在追烈事情上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恐怕完不成此项大业,说得声泪俱下。

录完音,在窗外除夕热闹的氛围中,老人内心悲凉的沉沉睡去,半梦半醒的睡了几个小时,顾理昌突然从一场噩梦中惊醒,他倚靠在床边,一边抬手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一边回想着刚刚的噩梦,他再也无法入睡,披起一件衣服坐到窗边,陷入了沉思...

顾理昌刚刚梦到自己回到了6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在炮火硝烟中,他看到浩浩荡荡的抗日队伍正在走向战场,队伍里全是他熟悉的面孔,发小国梁、游击连长老申,队伍看不到头,他们也越走越远。过了一会,顾理昌又看到当初被自己劝来当兵的老乡乔锦盛也走了过来,顾理昌连忙喊他的名字,可怎么叫都不应。顾理昌追上前去伸手去拉,乔锦盛转过头,那张还略显稚嫩的脸上带着狡黠的笑意,就是平日和他抢烟得手一样的笑意,可他的双眼却充满了空洞。顾理昌猛然想到,乔锦圣的生命早已经永远定格在21岁,就此一梦惊醒。

因有同乡之谊,乔锦圣经常向顾理昌要烟抽。顾理昌每次都递给他两支,但没过多久,乔锦圣又过来讨烟。顾理昌一个月的津贴才能买两包烟,有时候就藏起来不给。但乔锦圣赖着不走,顾理昌只好把烟拿出来,乔锦圣抢过去,也不贪心,拿起两支又走了。走的时候,大眼睛里总会露出顾理昌梦中那狡黠的笑意。

乔锦圣当初是在顾理昌的动员下参军的,顾理昌去他家找到他时,他和父亲两人盖着半张被褥正在睡觉,顾理昌翻了翻他家放粮食坛子,里面早就空了。在顾理昌的劝导下,乔锦圣参加了新四军。因为个子高跑得快,乔锦圣打敌人时都冲在前面;胆子大心机灵,在撤退时也总是他能掩护战友。晚上要走夜路,乔锦圣就是队里的尖兵,端着枪走在最前面,第一个面对即将到来的敌军打击。

在执行一次任务的时候,在后面警戒的乔锦圣迅速冲了过来,不顾一切的把手中的手榴弹扔向敌人炮楼,轰的一声响,炸得敌人半天没回过神来,顾理昌他们才安全的撤了下来。

1946年夏,苏中战役打响,乔锦圣被敌人打中。在转移后方时,他因伤势过重牺牲在路上。得知乔锦圣牺牲,顾理昌一连抽了好几支烟。

乔锦圣那狡黠的笑容一直盘旋在顾理昌的脑海中无法抹去,那笑容的背后似乎还流露着一丝讥讽,仿佛在对顾理昌说:我们都死了,只有你活下来了,可是你却不能为我们证明,我们都是为国家牺牲的,你活着不办事,你对不起我们,这个念头像鞭子一样抽打着顾理昌的心灵。

光哭有什么用?顾理昌抹去泪水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坚定自己的信念,想到那些各种惨状牺牲的战友,这件事情再难能难过他们吗?

“我就当自己在战争年代被敌人打死了,现在活着就是为了给战友们讨要一个说法,不然死后有何颜面去九泉之下见战友?”顾理昌下了决心。除夕夜的鞭炮声像是几十年前的炮声,81岁的顾理昌决定再次走上为战友“正名”的战场。

顾理昌还效仿战争年代的做法,专门给自己开了誓师大会,...下定决心后顾理昌知道,光有勇气和信念是不够的,过去的经历证明自己的方法不对。他在抗战和解放时期领导的游击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抗强,他知道有时候不能光用蛮力。从这一晚开始,他不在盲目的瞎跑瞎撞,他潜心总结以往的经验,寻找事情的突破口。

当一个人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又能够冷静的寻找方法时,似乎老天也会助他。就在顾理昌重拾信心后的几个月,事情就出现了转机。

2006年3月,老家海安县新上任的县党委书记单晓鸣,作为县人大代表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顾理昌决定,就从他身上突破。他总结以往失败的原因,第一,自己目标太散乱,盲目的瞎撞,上下五级政府都跑遍,却没有抓中真正能够负责政府。第二,在追认烈士这件事上,一直都是顾理昌的个人行为,没有把这件事变成政府行为。如果能够得到这位新任县委书记的认可,那就一定能够做成这件事。

但是,如何才能够得到这位新任书记的认可呢?顾理昌想到了一个老朋友,新四军研究会的黎继明。

顾理昌参军陈毅粟裕的新四军部队,他自己又是新四军 会的代表,黎继明认识单书记,是新四军..会,于是,顾理昌找到黎继明介绍牵线,黎继明一直同情顾理昌为追认烈士所付出的心血,答应一定为此事尽力。没等几天,新任县委书记答应在下榻的京西宾馆与顾理昌见面。

顾理昌去见单书记的时候,特意带上了自己写的《耄耋回眸往事》一书。这本书是顾理昌在之前追烈的6年期间所写,因为追烈事件屡屡受挫,他担心事情会办不成,那这些家乡战友真的就会无声无息的消失。于是,顾理昌利用空闲时间,一笔一笔在书中记录下战友们的事迹。

当顾理昌见到单书记后,他流着泪把书里每个人的故事讲给单书记听,一位80多岁的老人流着泪讲述战友的故事,在座的人无不动容。讲完后,顾理昌对单书记说:我知道你们有经济方面的顾虑,这些烈士绝大部分都没有后人了,有些牺牲的时候连老婆都没有,追认这些烈士不会给政府造成经济负担。

单书记当场答应顾理昌,参加完会议,回到县里立刻查询此事,一定给顾老一个交代。

虽然得到了单书记的承诺,顾理昌依旧放心不下,以前碰到这种应付他的人太多了。但是他又隐隐感觉这个单书记好像不一样,自己在讲述那些烈士的故事时,单书记听得很认真不像在应付。痛苦的等待让时间都过得很慢,顾理昌什么也做不下去,每天就在各种胡乱猜测中度过,一天一天过去,顾理昌的精神处于极度煎熬中,他决定不能再等下去了。在大女儿的陪伴下,顾理昌再次踏上回乡的火车,这一次他不在瞎跑瞎撞,而是直奔海安县政府。

来到县政府,接待人员告诉顾理昌,县长在外开会。一个上午,顾理昌打了四个电话找单县长都没有接通,一切似乎又要回到以前失败的老路上了。

可这次顾理昌认准了,这件事情只有这位单县长能办,这次不办成他就不准备回北京了,于是坐在县长办公室不走了,一定要等到单县长。顾理昌担心自己已经80多岁了,他怕自己有生之年无法完成追认烈士的事情,那他没有脸面去见那些已经牺牲的兄弟战友们。

听到这个倔强的老头行为,开会的单书记也是哭笑不得,会议开完,他马上诚恳的回电,告诉顾理昌,有关追烈的事情他已责成一位副县长专门办理,政府将派出调查组进行调查。

顾理昌听到这里,长出了一口气。在追烈的第7年,事情终于有了突破。他的努力,终于开始得到回报了。调查组成立后,大家考虑到顾老年事已高,劝他在家坐镇指挥,他硬是不肯。虽然已经年过80,顾理昌还是坚持参加调查组,他是不放心别人去做呀,他担心会有遗漏,最终,顾老被聘请为调查组的顾问。在女儿的陪伴下,他领着调查组先后奔赴南通、海安、如东、如皋、东台等地。调查工作最辛苦的是走访烈士健在的旁系亲属,这些人大多居住在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的地方,顾老坚持前往。无论夏日还是寒冬,顾理昌一边带领组员与乡亲们促膝长谈,一边仔细甄别各种书证遗物。有一次,他的右膝盖肿胀发烫,但他依然拄着双拐和组员们继续查访。回程时,天已全黑,乡间又缺少路灯照明,顾理昌几次差点栽入路边的池塘。

在查证战友申必恭牺牲的情况时,顾理昌和调查组找到了时任乡里民政助理的吴礼穆,

这位80多岁的老人,颤抖着从尘封60多年的工作笔记中找出一首挽词《吊忠魂》。

当年大刀会在乡间作乱,助纣为虐,帮助日伪军欺压百姓进攻新四军,游击连长申必恭在清缴大刀会时不幸落入敌人手中,被敌人用铁叉活活戳死,头颅还被割下,挂在土地庙前,七天之后才有人趁着黑夜将他的脑袋抢回来埋掉,这首《吊忠魂》,正是当时为悼念申必恭而作的挽歌。

“何处吊忠魂,怅忧吾庙前。申公犹在,笑语无闻。率我同仁,怒把刀会恨。欲相逢,除非梦里三更……”面对久远而又熟悉的歌词,顾理昌和吴礼穆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欲相逢,除非梦里三更……”一遍又一遍,泪如雨下。

随行的记者录下这悲怆的歌声,在北京从事多年声乐教学工作的张教授根据录音,整理出完整的挽歌《吊忠魂》。目前,这首歌已在老坝港镇中小学生中广为传唱。

政府的积极支持,壮大了调查的人员和范围,功夫不负有心人,顾理昌带领调查组跋山涉水,不仅验证了自己曾经的调查结果,更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铁证。

在海安县档案局中,顾理昌和组员们惊喜的发现一份珍贵档案,烈属代工代耕用工数统计表。

当年,只有烈属家庭才能够享受到代工代耕政策,这份统计表详细记载了烈士名单、住址、参加革命时间、在何处牺牲等,更让顾理昌惊喜的是,在这份名单中一共发现老坝港遗漏了24位烈士,其中有8位烈士的情况是顾理昌以前也不知道的。

调查组马上拿着整理好的名单,再次去找当地“三老”进行核实,“三老”一致证明这些都是烈士,事实与档案中记载情况完全一致。发现档案后,顾理昌询问调查组组长王存余:这下还有问题吗?王存余回答:一点问题没有。顾理昌看着眼前的档案感慨不已,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费了那么多唇舌,走了那么多路,都不如这档案有力量呀,一旦白纸黑字的记录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人折服,各个通过,再也不会有不必要的争论。顾理昌此前发现的24名烈士再加上新发现的8名烈士,一共32名烈士终于在2011年全部迁入了老家陵园。当年清明节,顾理昌再次来到老家烈士陵园,陵园内,坐北朝南高耸的大理石墙上镌刻着分三批70名先烈的名字和事迹,在这周围是几百颗银杏树,烈士们在苍松翠柏间永远的安息着。在烈属代表、老家群众和镇村干部等数百人的注视下,顾理昌在长女的陪扶下庄重的献上了花篮,祭扫先烈。顾理昌在陵园里,抚摸着一座一座墓碑,阳光洒在他表情宁静的脸上,那是来自内心的宁静。

《档案》

播出时间:日常节目 周一,周二23:16

特别节目 周三21:20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

北京卫视官方微信

北京卫视官方微博

编辑拉菲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