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李鸿章生平经历介绍

2024-05-14 23:04 来源:故事志 点击:

李鸿章生平经历介绍

李鸿章生平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清同治帝时李鸿章任两江总督,后又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父亲李文安,曾任刑部郎中。谥号“文忠”。安徽合肥人。

李鸿章为清末淮家军阀,洋务派首领,掌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李鸿章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逐步扩大其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

李鸿章对外一贯妥协投降。一千九百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命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临死前推荐袁世凯继承他的职务。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众说纷纭的典型人物。

历史李鸿章生平经历介绍  1

李鸿章的故事

一、筹办洋务 图谋自强

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署理江苏巡抚兼通商大臣后,与在上海的外国势力展开了频繁的接触与联合。

同治二年(1863),他在松江设立弹药厂,攻陷苏州后,把弹药厂迁到苏州,改为洋炮局。同治四年(1865),署理两江总督时又搬到南京,成立金陵制造局,生产枪、炮、子弹、火药,供应淮军及本省各防营。李鸿章以此为起点,搞了三十多年洋务。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成员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是比较开明的。在洋务派中,李鸿章办的军工企业最多,规模也最大,除金陵制造局外,还有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

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购买了上海虹口的美商铁厂,很快又并入原属清政府的两个小炮厂,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以后经过发展成为洋务派最大的军工企业。该厂主要生产枪、炮、弹药、水雷等武器,设备从美国进口,并雇请英、美、德等国技师,同治五年(1866),因厂址狭小,由虹口迁到高昌庙。

此后不断扩充,先后建了汽炉、轮船;枪炮、弹药、水雷、炼钢等十四个分厂和一个译书局。人员最多时达几万人,在几十年中,江南制造局生产了不少武器,译书局也翻译了一批国外科技图书。在总局工作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徐寿、华衡芳等人,在数学、化学、机械等方面都卓有成绩。

李鸿章调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接管了天津机器局。他对该厂做了扩充和整顿,换上了不少自己的亲信,又从香港请来很多工匠。该厂主要生产枪、炮、水雷、子弹、开花弹等,设备购自英国。这个厂的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

由于军事工业经费筹措困难,洋务派以广开财源“求富”为目的,办起了许多民用工业。在民用企业中,又以李鸿章经手兴办的为多,有许多企业是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在没有得到清廷允准的条件下,先斩后奏办起来的。

同治十一年(1872),李鸿章在上海设轮船招商局,先后任用买办出身、熟悉业务、懂得竞争的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人主持局务。以后他还在天津、汉口、广州、香港等地设立分局。招商局的开办,目的在于扩大财源,但却突破了外国势力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开业的头三年,招商局从外国轮船公司手中夺得一千三百万两白银的利润,迫使美国旗昌洋行在竞争失利。

同治十三年(1874),洋务派与顽固派继同治六年(1867)有关同文馆招生问题辩论后,又一次展开大辩论,争论的中心是制造洋船洋器和筹备海防问题。

总理衙门先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措施,李鸿章是“六条”最有力的支持者,主张建立新式海军,各省配备近代武器,用西法采煤、建铁路,培养和选拔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在两派经过一场激烈斗争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驳倒了顽固派,这一年李鸿章被授文华殿大学士。

光绪三年(1877),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开采直隶唐山地区的煤炭。光绪七年(1881)正式出煤,年产量三万多吨。同年,他先斩后奏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光绪十二年(1886)又向西延长到芦台,长八十五公里。

历史李鸿章生平经历介绍  2

光绪十三年(1887),李鸿章在天津设铁路公司进行经营。第二年,李鸿章主持将铁路由芦台又向西延长至天津。光绪二十年(1894),开滦煤矿年产量已发展到七十万吨。这是洋务派所办煤矿中最大和最有成效的一个。该矿用机器采煤,逐渐配备了铁路、运河、专用码头及堆栈,在中国近代影响较大。

此外,在工业、交通等方面:光绪五年(1879)李鸿章设天津电报局,在国内设七个分局,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能通达半个中国的电报网;光绪七年(1881),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由郑观应负责,聘请美国人任教习,开中国人机器织布先河,而且卓有成效;光绪十四年(1888),又在黑龙江设漠河矿务局,在当地采金,年产量近两万两,挤掉了沙俄抢掠我国黄金的“采矿事务所”。

基于“自强”、“求富”的需要,李鸿章在引进“制器之器”创办军工企业、民用工业企业的同时,试图推进科举改革,培养“制器之人”,造就一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式人才。在同治六年(1867)的辩论中,他主张科举专设一科,传授和学习各种制造技术,单独取士,但未获准实行。

但他在自己所设的上海广方言馆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外语,还开设了自然科学课程,这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一个突破。由此李鸿章大兴新式学校,先后创办了外国语学校、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军医学堂、天津电报学校。还由他主持向欧美的几个国家派遣了少量留学生,开鼓励留学的先河。通过这些新式学校和留学,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

在军事上,李鸿章除用最先进的近代武器装备自己的淮军以外,最重要的是创办了北洋海军。这是李鸿章兴办洋务的主要目的。同治十年(1871),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口添置新式炮台,同年又调江南和福州船厂的两艘船到天津巡海。

同治十三年(1874)丁日昌建议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李鸿章坚决支持。光绪四年(1878)清政府决定先设北洋水师,以后再建东洋、南洋水师。年底,李鸿章向英国购买四艘炮舰,报请将记名提督丁汝昌留北洋差遣,在天津设水师营务处,以道员马建忠负责海军日常事务。第二年,命人设计出黄地蓝龙红珠的长方形海军旗。

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正式设海军衙门,李鸿章任会办大臣,实权由李鸿章操纵。凭借手中的权力,李鸿章几年中添置了十余艘新船。光绪十四年(1888),北洋北师正式成立。舰队中有排水量达七千多吨的主力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还有各种巡洋舰、炮舰、练习舰、鱼雷艇及各种杂差船只近五十艘,实力在当时超过了日本。

但是由于北洋水师建军以后,为筹备甲午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海军经费大部分被挪用修葺颐和园,舰队再没扩充和更换旧舰。而日本则针对中国的海军水平,组建了新舰队,以后在火力和速度等方面,都超过了北洋舰队。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苦心经营的淮军一败涂地,北洋舰队也全军覆没,宣告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军事目的破产。从此也结束了李鸿章权倾朝野的日子。但是李鸿章在创办军用、民用工业企业,发展教育、交通、通讯等领域开中国近代化先河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二、避战求和 屈辱外交

当历史跨进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变。中国国内刚刚历经大规模农民起义和英法等联军的打击之后,国力虚弱,而外国资本主义这时已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们更加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边疆危机纷至沓来,六十年代清与外国所谓“中外和好”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李鸿章等人,针对这种变化审时度势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在浑浑噩噩的清朝统治者中,能有这种认识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李鸿章大声疾呼中国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抱残守缺,强调“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功”。在他看来举办洋务就是“处奇局建奇业”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