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古代见了皇上真的要下跪吗(中国古代什么时候臣子要跪着)

2024-04-30 14:52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古代见了皇上真的要下跪吗(中国古代什么时候臣子要跪着)

1792年,西方的英吉利派出专使马甘尼出使中国,但当时的乾隆皇帝拒绝接见,因为马甘尼不肯向乾隆行跪下磕头的大礼。

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古代臣子见了君王就要跪下磕头,而且还要把头低下,不能直视君王,觉得这是一种常态。其实这是不对的,只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臣子对皇帝的礼节才越来越隆重。

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和臣子之间虽然也有很大的区别,但臣子见到君王只需要行“拜礼”,并不需要下跪。

而君王和臣子之间,也经常像老朋友一样,平起平坐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这种情况在《史记》和《吕氏春秋》中记载很多。

秦朝时,秦始皇开始自称为皇帝,实行郡县制,从此全国就只有一个君王了。皇帝和臣子间,此时仍不需要下跪叩头,基本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节。

举个例子,秦始皇出游的时候,刘邦和项羽都见过秦始皇,刘邦比较含蓄,说我将来要像秦始皇那样,项羽比较奔放,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但这都说明,两个人见到秦始皇的时候,是没有下跪的,至少是没有低头的,否则也就见不到秦始皇了。

刘邦希望自己能坐上秦始皇的位子,可当他真的坐上了之后,却觉得很失望,因为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帮功臣们,毫无礼节的在朝堂上胡吃海喝,有时候喝高了还会即兴演唱一曲,甚至有的还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剑砍皇宫的柱子助兴。

于是,刘邦委托一个叫叔孙通的人制定了一套规矩。根据《史记》记载,这套规矩十分繁复,以致于刘邦都担心是不是太复杂了。

可是当他坐在高堂之上,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无人敢大声喧哗,这才高兴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

从此,皇帝跟臣子被这套规矩隔开了距离,战国时代那种君臣间面面对坐,膝盖碰着膝盖长谈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了。

但是,这个时候,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还是可以坐着的。有事情要和皇帝汇报时,一般情况下是需要站起来的,否则就是对皇帝不尊重。只有当有重大请求,或者自己犯了错误等特殊时候,臣子才会跪下磕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魏晋之前,中国人的坐姿一直都是“跪坐”,大体姿势就是跪下来,然后把屁股放在自己的脚后跟上,习惯了的话,还是挺舒服的。魏晋之后,逐渐演变成了“垂足坐”,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坐姿。

所以,史书中经常提到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而是在跪坐时挺直了腰而已。而那时候的人上朝时不能穿鞋子的,否则跪坐起来就不太方便。如果有大臣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就会特许他“剑履上殿”,意思就是佩带宝剑、穿着鞋子上朝,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唐朝的时候,是臣子上朝时最舒服的,因为有椅子可以坐。大臣们按照等级,坐在小椅子上,开会时间再长也不累。当然,有事启奏的时候,还是要站起来的,只是没特殊情况就不必下跪。

这一点和汉朝差不多,只不过是从在地上跪坐,改为在椅子上垂足坐而已。

但是,到了宋朝,大臣们就只能站着上朝了。而且皇帝一出来,文武百官都要先跪下磕头,等皇帝说“平身”的时候才能站起来。

应该说,从宋朝起,臣子们见到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下跪了,不过跪完了马上就可以站起来。

这就有点苦了,如果朝会事情多,时间长,那么站上几个小时还是很累的。好在宋朝的大臣跟皇上说话时,是可以站着说话的。

到了元朝,更进一步,凡是要和皇帝说话,必须要先跪下才能开口。

明朝更狠,臣子不但要见了皇帝下跪,而且必须低着头,只有皇帝让你抬起头来的时候,你才能抬头,但也绝不能和皇帝对视。

古人常说,皇帝的心思最难猜。我想那不是废话吗?你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看不到表情,看不到眼神,看不到任何肢体动作,如果你提了一个建议,皇帝没开口说话,我就问你怎么猜皇帝的心思?

不过,总的来说,明朝时对大臣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臣子只要没触怒皇帝,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会让臣子一直跪着,会允许他站起来说话。

但是,到了清朝,中央集权达到了历史顶峰,皇帝的威望也达到了巅峰,规矩也越来越大。

在清朝上朝时,臣子们一进去就要跪着,并且要一直跪着,不说话也得跪着。如果要挪动一下位置,那对不起,只能跪着走,叫做“膝行”。

在清朝,臣子见了皇帝,必须马上下跪,低头,有什么事情,必须跪着和皇帝说。就算皇帝格外开恩,让你站起来,一旦和你说话时,你还是必须得跪下回答。

更厉害的是,清朝的大臣不仅见了皇帝要跪下,在言语中提到皇帝的时候也得跪下,不像明朝以前的时候,朝着皇帝的方向拱拱手就算了。

打个比方,清朝以前,下跪是特殊情况;而在清朝,下跪则是常态。

所以,今天很多人以为的,臣子见了皇帝就要下跪、磕头,而且往往一跪不起,也只不过是清朝才有的。至于为什么清朝会将下跪这种礼仪发展到如此地步,我想这跟八旗子弟自称“奴才”有关吧。只是为了不被限,不能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