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如果马谡听从诸葛亮安排,他能守住街亭吗?

2024-04-21 02:06 来源:故事志 点击:

如果马谡听从诸葛亮安排,他能守住街亭吗?

马谡失街亭,一直是后人热议的话题,不少朋友认为马谡死得很冤,为诸葛亮背了个大黑锅。想当年马谡依山而守,居高临下,有势如破竹之势,尚不能击败来犯的魏军,当道下寨,和数倍的魏军正面交锋,岂不败得更惨吗?真是这样的吗?马谡守街亭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街亭,其又名街泉亭,地处于现今秦安县厅东北45公里的陇城镇一带,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在古代是兵家必争要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朋友一直认为当年街亭一战,魏军的兵力是蜀军的数倍,其实不然,当时双方的兵力应该是均势,或许蜀军在一定程度上,兵力还略多于当时的魏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从史料中找找蛛丝马迹。

我们来看看当时马谡到底有多少人马,关于马谡具体的兵力史料上并没有详细说明,但当时作为副将的王平因与主将马谡观点不一,从而独领一军当道驻防,这一军的人数是有记载的。据《三国志 王平传》记载:“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这里写到了王平所分的一军尚有一千人,加上街亭的重要战略意义,以诸葛亮用兵谨慎来看,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当时马谡和王平带过去守街亭的兵力应该在一万左右。

再看魏军,当年领军与马谡于街亭交战的是曹魏名将张郃,当时抗拒诸葛亮北伐的魏军都督是曹魏名将曹真,话说当时曹真总共带了多少兵马阻挡诸葛亮呢?《三国志》注引《魏书》中明确记载:“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可见当时曹魏据敌的总兵力才5万,作为前锋的张郃难道将所有军队都带去打街亭了?那主帅曹真岂不是很尴尬?话说张郃到底能带多少人过去呢?据我估计,这个人数应该也在一万左右,为什么呢?

原因有三:其一:当年张郃击败马谡后,由于有王平的一千兵马尚在,而担心中埋伏,不敢追击。已是击败了蜀军主力,若是在兵力绝对的优势情况下,张郃纵使谨慎,也没有不乘胜追击的理由,之所以不敢冒进,其兵力有限也是个原因。其二:街亭是战略要地,魏国不可能不重视,所以张郃所领之兵不应该在一万之下。其三:史料记载,诸葛亮曾对街亭一战发出了一番感慨:“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按照诸葛亮所说,当时蜀军应该还略多于魏军的,而此战之所以大败,皆因马谡不听诸葛亮之言所造成。

所以当时魏蜀两国在街亭的兵力应该是个均势,假若当年马谡当道据守关口,凭借街亭的有利地势,分兵设伏于两山,阻挡魏军应该不成问题,那么马谡当年为何要执意依山扎营呢?最后为何终致惨败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街亭其实是一条要道,那一带共有略阳、街亭、陇坻三个据点,而略阳、陇坻这前后两个据点是天然屏障,而街亭一处相对空旷,想当年马谡率先来到街亭,如果占领险要地点,修建工事,积极防御,张郃也是断然不可破街亭的。但马谡并没有这样做,他反而将军队驻扎山上,这在以守为前提的战略布局来说,马谡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当时副将王平也指出了马谡做法的不当之处,再三劝阻如此行事很危险,恐敌军切断水源,到时候不攻自破。后来也正如王平所言,张郃断了马谡水道,马谡以惨败收场。

但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考虑的话,马谡的做法或许也是可行的,那便是以攻为前提的战略布局,依山驻扎,有居高临下之势,若被敌切断水道,粮道,则正好可效仿当年西楚霸王破釜沉舟之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凭借山势往下冲杀,势如破竹,可败魏军。这也是为什么马谡当年要选择在相对难守的街亭与魏军交战,其意不在防守,就是想与魏军正面来一场交锋。

那么为什么双方势均力敌,落败的却是马谡呢?其一,这是马谡第一次领军作战,领军经验不足,而又立功心切,然破釜沉舟之计岂是随意可用?马谡不是项羽,没有那份魄力。其二,马谡与王平不和,行军打仗,最忌讳的便是将帅不和,将帅不和也会导致军心不稳,所以未交战,已先败一招。其三,对手强大,张郃乃曹魏名将,所领又是骑兵,正面交锋,肯定是吃亏的。

综上所述,马谡失街亭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