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历史 > 正文

​两位考生成绩相同,状元竟然是打架打赢了的?

2024-04-06 21:26 来源:故事志 点击:

两位考生成绩相同,状元竟然是打架打赢了的?

“状元”一直以来都是极为难得的,古代每一次的考试中都只能有一个顶尖人才才能成为状元。但是,如果遇到两个考生,才学相差无几,比不出高低,那该怎么办?这可难不倒宋太祖赵匡胤,在人们举棋不定的时候,赵匡胤直接说,让这两个人打一架,打赢了自然就是状元。这件事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是它就真的这么发生了,来看看这位打架出来的状元究竟是谁?

两位考生成绩相同,状元竟然是打架打赢了的?

中国的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施行,废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九品中正制。无论是汉朝的察举制还是其后的九品中正制,一直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一直占据高位,因为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由官僚系统来推荐合适的官吏,他们所推荐的人当然是自己人,或者直接推选自己家族的子弟,或者相互推选对方的亲属。

这种选官方式发展到极致,就造就了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一个人只要是名门望族出身的,只要一出世,就能当官。王羲之一辈子只会写字,从来不懂带兵打仗,但是朝廷照样封他做右将军。而普通家庭出身的寒门子弟,则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

有鉴于此,隋朝开始施行科举考试,但是隋唐两代,科举考试仍非常不完善,门阀世家的势力依旧强大,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寒门子弟依然是凤毛麟角。北宋建立之后,太祖赵匡胤极为重视科举,先后颁布了多项改革措施,比如他认为明经科考试不过是考核考生们的背诵能力,作用有限,于是下旨同意那些明经科考试不过关的考生可以进行复试。

两位考生成绩相同,状元竟然是打架打赢了的?

同时,赵匡胤对于那些士大夫家族出身的考生非常敏感,生怕又出现那种官官相护,任人唯亲的局面。比如曾经在陈桥兵变中立下大功、又先后担任过礼部、刑部、户部尚书的陶谷,他儿子参加科考时考取进士,就被赵匡胤纠了出来,他说:“陶谷平时工作忙,哪有工夫管教儿子,他儿子成绩到底行不行?”下令复查,由此形成定制,凡是官员家属参考的,一律由中书省组织复查。

赵匡胤如此重视科举考试,因此对于科考的最后一关殿试,他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乾德六年(968年),翰林学士李昉主持贡举,马上有人举报他徇情枉法。赵匡胤主持殿试,果然发现李昉录取的进士存在问题,于是重新选拔,李昉遭到贬官,全国震惊。

两位考生成绩相同,状元竟然是打架打赢了的?

即使是这样严肃的科举考试,依然出现过一些诡异的事情。开宝八年(975年),赵匡胤主持殿试,这次的考试竞争异常激烈,赵匡胤非常高兴,觉得国家人才济济。等到了点状元的时候,出问题了。两名考生,一个叫王嗣宗,一个叫赵昌言,两人表现都非常优秀,殿试成绩都很好,各方评价他们的成绩居然并列第一。

赵匡胤当面叫他们前来问话,他们也对答如流,表现不分轩轾。老赵犯难了,到底选谁当第一呢?想来想去,想出一个损招。老赵毕竟行伍出身,心想这两人文才既然相当,就拼武功吧,谁更能打就挑谁当状元。

于是讲武殿上,当着皇帝和百官的面,两个文弱书生卷起袖子打了起来。几个回合打下来,二人不分胜负的时候,王嗣宗猛然一拳打到了赵昌言的脑门,赵昌言的帽子被打了下来(《涑水记闻》: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赵昌言是个秃子,帽子掉下来后,一个大秃瓢仿佛100瓦的大灯泡,照的整个讲武殿亮堂堂的。王嗣宗马上跪倒,向赵匡胤报告:“陛下,我赢了。”

两位考生成绩相同,状元竟然是打架打赢了的?

赵匡胤哈哈大笑,当即定王嗣宗是状元,赵昌言第二。赵昌言躺在地上哇哇哭,后悔当初光念书了,没好好练练拳脚。

王嗣宗靠着拳脚功夫拿到了状元,颇让一些人瞧不起。宋真宗年间,大才子种放归隐山林,王嗣宗任职长安,种放对他相当无礼。王嗣宗大怒,种放就说了一句话:“你不过是一个靠打架打出来的状元,算什么东西。”王嗣宗当场吃瘪,一句话都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