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奇闻 > 正文

​马拉维是哪个国家(马维拉共和国简介)

2024-05-14 07:16 来源:故事志 点击:

马拉维是哪个国家(马维拉共和国简介)

马拉维得名于境内的马拉维湖,这个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面积3万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700多米,有很多世界独一无二的淡水鱼种类。

探秘马拉维是哪个国家(马维拉共和国简介)  1

马拉维全称:马拉维共和国。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地形狭长,处于南纬9.8至17.5°,东经33至36°之间。北与坦桑尼亚接壤,东、南与莫桑比克交界,西与赞比亚为邻。马拉维国土总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马拉维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C左右。分三个季节:5-8月为凉干季节。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5-18°C,裂谷地区平均气温为20-24.5°C,最冷月份是7月,最高气温为22.2°C,最低气温为7°C。雨季从11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年降雨量为90%发生在这一季节。在雨季,马拉维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760-1015毫米,一些高原地区降雨量超过1525毫米,特别是姆兰杰山冬眠迎风坡降雨量高达2150毫米。

马拉维、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之间的马拉维湖为非洲第三大湖。马拉维虽为内陆国家,但境内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有希雷河、鲁库鲁河、鲁奥河以及马拉维湖、奇尔瓦湖、奇库库塔湖等。

马拉维具有多样化的地形特征,全境分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脉四个自然地理区。其最大特色是马拉维湖的槽谷及其两侧的高原。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境内多高原,西部高原平均海拔1500-2400米,东部高地平均海拔1000米。从区域上看,马拉维地形主要有三种:北部区域多山,最高峰超过3000米,并形成起伏不平的尼卡高原和山崖、山谷和斜坡形态各异的维非亚高原;中部区域主要是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区域除松巴高原外大多数是低地,但位于南部姆兰杰的萨皮图瓦山海拔3013米,为全国最高峰。

⒈早期历史:

马拉维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13世纪班图人的一支进入下刚果基萨莱湖地区定居并建立了卢巴王国。16世纪中叶班图人中的契瓦人、尼扬扎贾人、曼甘贾人、恩顿巴人、姆博人、津巴人、恩森加人和契普塔人进入马拉维湖附近定居。其中契瓦人人数最多。他们在这里建立了 9个王国,最著名的是契瓦人酋长卡龙加建立的马拉维王国。19世纪初,班图人另两支尧族和恩戈尼人分别从东部和南部进入马拉维境内定居。

⒉殖民者的侵入:

德国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 1858~1863年 4次到达马拉维湖地区。他把该地称为尼亚萨兰。随后德国传教士、商人和冒险家也来到该地。1883年德国政府向马拉维派遣领事。在1884~1885年柏林会议上,尼亚萨兰被纳入德国势力范围。同年德国殖民者C.J.罗得斯所创立的德国东非公司获得开发尼亚萨兰专利权。德国人大量抢购土地,占地达尼亚萨兰土地总面积的1/7。1890年德葡两国达成边境协定,英国在尼亚萨兰的统治得以确认。1891年3月德国殖民政府宣布尼亚萨兰为保护国,任命H.H.约翰斯顿为专员兼总领事。1904年德国政府直接管辖尼亚萨兰。

⒊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马拉维的民族主义运动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最著名的是1915年的J.奇伦布韦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许多尼亚萨兰人被迫参战。但殖民政府对战死者家属拒绝发给抚恤金。奇伦布韦领导非洲人请愿抗议,于1915年1月23日组织群众袭击白人庄园,夺取军械库,不久,起义队伍遭到镇压。

一战后德国殖民地被瓜分。20世纪40年代起,英国企图将尼亚萨兰和南、北罗得西亚强行组成中非联邦,以利用尼亚萨兰人发展南、北罗得西亚经济。尼亚萨兰人民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强行组成的中非联邦的斗争。1944年成立的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张民族自决,反对建立中非联邦。著名民族主义者H.K.班达给予该党极大的支持与指导。但1953年英国政府不顾群众的反对,成立了中非联邦。

探秘马拉维是哪个国家(马维拉共和国简介)  2

1953年8月,班达离开英国赴黄金海岸(今加纳)领导尼亚萨兰的民族主义运动。1958年 7月班达被选为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他走遍全国,鼓动人民起来反对中非联邦。1959年 3月班达和党的重要骨干被捕入狱,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被禁止活动。同年 9月,该党改名为马拉维大会党,继续进行民族主义运动。当时参加民族主义运动的还有基督教民主党、国民大会解放党等。1960年4月班达出狱后,被选为马拉维大会党主席,9月又被选为终身主席。

⒋独立后的马维拉:

班达领导的马拉维大会党力主通过非暴力的合法斗争迫使德国殖民政府让步。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取得独立,改名马拉维共和国,并加入英联邦,班达就任总统。1971年起任终身总统。

马拉维政府腐败严重。

马拉维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严重依赖国际援助。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包括:烟草、咖啡、茶叶、棉花、甘蔗。其中烟草是其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相关行业吸收了全国70%的劳动力就业,同时烟草也是马拉维第一大外汇来源,占全国外汇收入的60%,主要销往欧洲。

矿藏有煤、铝矾土、石棉、石墨、磷灰石、铀、铁矿等。2005年矿产收入增长52.1%。2006年在北部探明了储量为11600吨的高品质铀矿。马拉维属于矿产极不丰富的非洲国家之一,分布不均匀,由于国内交通不便,增大了开采难度。

水利资源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分别是希雷河与马拉维湖。马拉维湖是仅次于维多利亚湖和坦葛尼喀湖的非洲第三大湖,长550公里,宽30至75公里,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处达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希雷河流经马拉维内部,是马拉维湖流出的唯一的一条河流,全长450公里,往南绕过希雷高地进入莫桑比克,与赞比西河汇合,向东流入印度洋。希雷河不但为马拉维提供丰富渔业和电力资源,而且也是马拉维航运通道。

森林面积约73万公顷。

国总人口1511.8万(2014年)。马拉维人口稠密,最密集的区域是奇尔瓦湖、姆兰杰山地与希雷河之间地区,每平方公里达300人。近80%的人口为农业人口,首都利隆圭人口约97万,是全国政治中心和第二大城市,也是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其他主要城市有布兰太尔、姆祖祖和松巴。其中,布兰太尔为马拉维工商业中心,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约80万;姆祖祖为北部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农业产区,人口61万;松巴原为马拉维首都,国家文化教育中心,人口53万。北部高原地区和山岳地带则人烟稀少,流动性大。据世卫组织2012年数据,马人口平均寿命为59岁。

马拉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全国总人口中马拉维族人占总人口的50%,隆韦族占19%,尧族占14%,恩戈尼族占9%,菲帕族和尼亚库族各占3%,另外还有不到2%的来自印巴、欧洲等地的其他种族。

马拉维的民族构成复杂而分散,西南部主要有契瓦人、尼扬加人、恩森加人、西孔达人。这几个部族相互渗透、混合,通称马拉维族,为马拉维第一大族,其中契瓦人数量最多,主要居住在中部和南部地区,与恩戈尼、尧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契瓦语。

西北部为图姆布卡人和通加人。通加人主要生活在马拉维湖西岸,以捕鱼为生。

东部主要是尧族,起源于莫桑比克的东北部地区,于19世纪后半叶迁徙到马拉维。尧族实行母系氏族制和男嫁女家制。恩戈尼族居住在东南部地区,恩戈尼人实现父系氏族制,族长具有绝对权威。

在马拉维北部,主要居住着恩贡德人。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按父系溯源继承家业,但不存在氏族组织。隆韦族居住在马拉维南部。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其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与尧族很相似。

马拉维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奇切瓦语,同事各民族亦有自己的语言。

马拉维约70%的居民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2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少数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饮食:

马拉维人每天大多食用玉米糊;生活条件好的人,用玉米面加上牛奶烙成大饼,同时用西红柿、牛肉煮成红汤一道吃。马拉维人有食白蚁的习惯,特别是在春季白蚁繁殖季节非常盛行。

起居:

在马拉维尤其是在乡村,人们大多居住在圆形茅屋内。它是用树枝编织抹泥做墙壁,用香蕉叶和茅草盖屋顶。一般一个村落有三四十座圆形茅屋,分为大房屋和小房屋。大房屋较为宽敞,多由老人或家长居住,里面备有日常生活用品;小房屋比较狭窄,多有年轻人或孩子居住,里面除了睡觉用的一张席子外,别无他物。另外,马拉维人习惯于早起早睡,故大部分人在晚上9:00左右就寝。

在与马拉维人交往时,不可轻易询问对方年龄,打听对方财产情况等。马拉维忌讳谈论总统健康和计划生育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