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志 > 奇闻 > 正文

​《自然》:约210万年以来古人类出现并生活在中国黄土高原

2024-03-26 01:22 来源:故事志 点击:

《自然》:约210万年以来古人类出现并生活在中国黄土高原

中国陕西省蓝田县上陈旧石器遗址黄土-古土壤剖面景观

中国陕西省蓝田县上陈旧石器遗址黄土-古土壤剖面景观

蓝田上陈遗址出土石制品(S27–L28 (2.09–2.12 Ma), L27 (1.95–2.09 Ma), L25 (1.73–1.80 Ma) and S

蓝田上陈遗址出土石制品(S27–L28 (2.09–2.12 Ma), L27 (1.95–2.09 Ma), L25 (1.73–1.80 Ma) and S23 (1.59–1.65 Ma)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7月12日,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标题为Hominin occupat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since about 2.1 million years ago(约210万年以来古人类出现并生活在中国黄土高原)的原创学术论文。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员和我所黄慰文研究员联合英国科学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Exeter Univercity)Robin Dennell教授主持发起并最终由11位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除项目发起人之一黄慰文研究员外,我所侯亚梅研究员和杨石霞副研究员参与了旧石器的野外采集和室内整理/描述工作。该项研究历经13年(2004-2017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一处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上陈旧石器遗址,研究结果将目前所见的旧石器赋存的最老地层年代测定为距今约2.12 Ma,即将蓝田地区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年代再次向前推进了约50万年,从而使上陈遗址成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类遗迹点之一。这一年龄比目前公认的格鲁吉亚德玛尼斯旧石器遗址年代(距今1.85 Ma)还早27万年。

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在西安市蓝田县上陈地区发现的出露良好、层位连续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剖面(层位从L5至L28)来开展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野外土壤地层标志层及黄土-古土壤序列地层学、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岩石磁学以及高分辨率系统退磁和古地磁定年等。使用了数千组测试数据,建立了上陈地区黄土-古土壤的土壤地层序列和古地磁年代序列。研究团队在上陈遗址剖面的更新世早期S15古土壤(距今约1.26 Ma)至L28黄土(距今约2.14 Ma)的17个层位中(11个古土壤层位和6个黄土层位)发现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82件已加工和14件未加工的石头。在这些石器中有石核、石片、石片工具、残片及断块(含石片断片及砸击断块等),总体上打制技术较为简单,尤其是下层出土的石制品。对于出土石制品所体现的技术特征及其与非洲早期遗址的关系的研究,还有待在随后的野外和室内工作中推进。

对该区的地质采样槽发掘时除发现了石制品外,同时还有一个鹿的下颚及牛的下颚残骸等哺乳动物化石。根据上陈遗址一系列的旧石器层位,首次建立了一个黄土高原南部早更新世“黄土-古土壤-旧石器文化层序列”框架,证明了这段时期古人类在蓝田地区的反复出现(是否连续出现尚待研究),目前的发现主要出现于古土壤发育时期,但在黄土层也有零星分布。最老的石器发现于S27~L28原生层位中,并伴生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残骸。最老层位的位置位于古地磁松山反极性世的奥杜威正极性亚时与留尼旺正极性漂移磁性层之间,在留尼旺漂移层之上约70cm。依据古地磁年龄并参考前人建立的黄土-古土壤轨道调谐年龄序列,测定出最老石器层位的年龄距今约2.10~2.12 Ma。

传统的观点是非洲直立人在距今1.8~1.9 Ma 走出非洲向世界各地扩散,而非洲以外的蓝田上陈遗址旧石器的年龄远早于这个时间。尽管由于目前尚未发现古人类的化石,人们不知道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此外,在同一个遗址中拥有平均约50 ka高频率出现的旧石器文化层序列实属世界罕见;而石器主要赋存于古气候相对暖湿的古土壤层位中的事实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古人类演化与环境变迁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拓展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在古人类古文化方面的新方向,并将促使人们对早期古人类起源、迁移和扩散的格局予以重新审视。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相关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299-4